防护服种类包括消防防护服、工业用防护服、医疗款防护服、军用防护服和特殊人群使用防护服。而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人员等)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如患者、医院探视人员、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
防护服种类包括消防防护服、工业用防护服、医疗款防护服、军用防护服和特殊人群使用防护服。
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人员等)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如患者、医院探视人员、进入感染区域的人员等)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
医用防护服主要用于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
医用防护服包括医疗环境下专门穿戴的各类服装,因此分类方法很多。
(1)按照用途和使用场合可以分为:日常工作服、外科手术服、隔离衣和防护服。
① 日常工作服是指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穿着的白大衣,又称白大褂。
② 外科手术服是指在手术室内穿着的专门设计的服装。
③ 隔离衣是指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家属探视病人等场合下穿戴的服装。
④ 防护服是指医疗急救、进入传染病区、电磁辐射区等特殊区域的人员穿着的服装。
(2)按照使用寿命分:医用防护服可以分为一次性防护服和重复使用性防护服。
① 一次性防护服使用后即废弃无需消毒、洗涤,使用方便、可避免交叉感染,但一次性材料降解慢,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通常对防护性要求高的外科手术服、隔离衣多采用这种类型。
② 重复使用型防护服使用后需要经过洗涤、高温消毒等措施,通常材料的舒适性更好,但防护性能通常较差,洗涤、消毒过程也会增加大量的人力及水资源成本,通常对防护性要求小的日常工作服(白大褂)多采用这种类型。
(3)按照材料加工工艺不同分:医用防护服又分为机织类和非织造布类防护服。
① 机织类材料主要用于加工重复使用的医用防护服,包括传统机织物、高密织物、涂层织物和层压织物。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主要用于日常工作服(白大褂)。
② 非织造布类防护服材料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使用较多的有纺粘非织造布、水刺非织造布、SMS(纺粘-熔喷-纺粘)复合非织造布、闪蒸法非织造布和纺粘布复膜产品等。通常非织造布类防护服比机制类材料具有更好的防护性。
除了材料本身的规格和安全性要求外,医用防护服的性能主要包括防护性、舒适性、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
(1)防护性
防护性是医用防护服最为重要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液体阻隔、微生物阻隔和对颗粒物质的阻隔等方面。
液体阻隔性指医用防护服应能防止水、血液、酒精等液体的渗透,具有4级以上的疏水性,以免沾污衣服和人体。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等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医务人员。
微生物阻隔性包括对细菌和病毒的阻隔。对细菌的阻隔主要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向病人的手术创面的接触性传播(和反向传播)。对病毒的阻隔主要是防止医护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时,其中携带的病毒引起医患之间交叉感染。
颗粒物质阻隔性指防止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被吸入或附着在皮肤表面被人体吸收。
(2)舒适性
舒适性包括透气性、水蒸气穿透性、悬垂性、质量、表面厚度、静电性能、颜色、反光性、气味和皮肤致敏性等。
(3)物理机械性能
物理机械性能主要指医用防护服材料的抗撕裂、抗穿刺、耐磨损等能力。避免撕裂、刺破处为细菌和病毒传播提供通道,耐磨损可以防止落絮处为细菌和病毒的繁殖提供场所。
(4)其他性能
医用防护服除了前面所列的性能外,还需具有消毒耐受性、具有良好的水洗色牢度、防止缩水、不助燃、无毒无刺激性,对皮肤无害等性能。
(1)穿防护服的方法
① 检查防护服的有效期及完整性,选择合适型号;
② 打开防护服,将拉链拉至合适位置;
③ 先穿下衣,再穿上衣,再将防护帽戴至头部后(防护服帽子要完全盖住一次性帽子),将拉链拉上,密封拉链口。
(2)脱防护服的方法
① 解开密封胶条,拉开拉链,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
② 脱下袖子,由上往下边脱边卷防护衣成包裹状,污染面向里,脱防护服过程中不能触及防护服外面及内层工作服,做到无二次污染;
③ 将脱下的防护服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内。
穿脱防护服时需准备:防护口罩(N95)、一次性帽子、防护服、眼罩、胶鞋、一次性手套、加强型防护手套、污物袋(医疗垃圾)、密封袋(个人物品)。
(1)隔离衣和防护服仅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3)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若无明显污染可连续使用。
(4)接触疑似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重复性使用的隔离衣应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防护服主要应用于医院、消防、军工、船舶、石油、化工、喷漆、清洗消毒、实验室等行业与部门。